所謂“大物流”,是指企業的自有物流(車隊、倉庫、人員等)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配送信息與資源的共享,以實現更大限度的利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,減少物流總支出、降低運營成本。
大物流又稱社會物流,它與宏觀物流相一致,涉及的因素不僅較多、復雜,而且涉及的面較廣,受到經濟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。大物流也就是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物流。中國過去一直沒有重視“大物流”的概念,每個企業都有各自一套“大而全”、信息閉塞的物流系統,往往是旺季忙不過來,淡季又造成大量的人力和設備閑置。
社會“大物流”形成之后,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選擇購買第三方外包物流服務,將企業自有物流與第三方物流有機合理地配置起來,將完全能夠避免物流業重復建設、成本過高、管理混亂的現狀。
要降低中國企業的物流總支出成本,構建社會“大物流”勢在必行。
在企業、第三方物流和信息化廠商的共同努力下,一個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社會“大物流”體系將會逐漸形成。
物流(logistics)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設備,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準確的、及時的、安全的、保質保量的、門到門的合理化服務模式和先進的服務流程。物流是隨商品生產的出現而出現,隨商品生產的發展而發展,所以物流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的經濟活動。
關于物流的作用,概要的說,包括服務商流、保障生產和方便生活三個方面。
對于“物流”的概念,不同國家不同機構不同時期有所不同,關于物流活動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在英國。1918年,英國猶尼利弗的哈姆勛爵成立了“即時送貨股份有限公司”,目的是在全國范圍內把商品及時送到批發商、零售商和用戶手中。二戰期間,美國從軍事需要出發,在戰時對軍火進行的供應中,首先采用了“物流管理”(logisticsmanagement)這一詞,并對軍火的運輸、補給、屯駐等進行全面管理。二戰后,“物流”一詞被美國人借用到企業管理中,被稱作“企業物流(businesslogistics)。企業物流是指對企業的供銷、運輸、存儲等活動進行綜合管理。
根據日本物流管理協會的資料記載,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,經濟已基本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,企業進行大規模設備投資和更新改造,技術水平不斷提高,生產力大幅度上升。1955年成立了生產性本部,該團體為了改進流通領域的生產效率,確保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發展,組織了一個由伊澤道雄為團長的大型考察團,于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國的物流,當時日本還沒有“物流”這個詞,代表團的名稱為“流通技術專業考察團”。該代表團在美國期間,美國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講到,美國30年來國民經濟之所以順利發展,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視生產效率又重視流通效率。美國產業界真正認識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后,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視銷售,僅把運輸、保管、包裝、裝卸等物流活動作為銷售的輔助性活動。日本流通技術考察團在美國還發現,原來日本被稱為流通技術的運輸、包裝等活動,美國人稱為PhysicalDistribution(PD)。
日本考察團回國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視物流的建議,并在產業界掀起了PD啟蒙運動。在日本能率協會內設立了PD研究會,邀請平原直先生(歷任裝卸研究所所長、日本裝卸協會會長,被譽為日本“物流之父”)擔任會長,每個月舉辦PD研討會;在流通經濟研究所,日本權威物流學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組織起PD研究會,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啟蒙教育活動。經過8年的努力,1964年日本政府終于開始對PD引起了關注。通產省幾次邀請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機關說明PD的重要性,為政府官員們講課。同年7月,通產省決定討論物流預算案時,擔心新聞媒體在報道中講PD日本人聽不懂,于是邀請平原直先生同內山九萬先生(日本通運株式會社專務董事)商議。內山專務認為PD中的“P”,即Physical在這里并不是“物質”的意思,而是“物理”的意思,Distribution是“流通”的意思,所以應把PD譯為“物理性流通”,但又覺得作為一個名詞,“物理性流通”字數過多、過長,只好縮為“物的流通”。于是“物的流通”這一新詞在全日本媒體上發表了。此后,“物的流通”在日本逐漸家喻戶曉,人人皆知。產業構造委員會內設立了“物的流通分會”;1970年成立的日本最大的物流團體之一就叫“日本物的流通協會”。同年成立的另一個日本類似的物流團體,日本物流管理協議會每年舉行的物流會議也都叫“全國物的流通會議”。1970年以后很多人又覺得“物的流通”也有點長,于是就干脆簡稱為“物流”了?!拔锪鳌边@個詞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。
物流目前比較流行的翻譯方法為logistics。